拉美金融危机-1982
二战后,拉美国家依靠资源出口、进口替代、借债发展等带动,一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,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。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却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,随后政治动荡,经济大起大落,掉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
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过后,美联储开始不断降低利率水平,增加的流动性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。同期,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大涨,石油是以美元计价,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美元,他们将美元存入欧洲的银行中,欧洲银行再将美元借给拉美等发展中国家。
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增强,政府普遍有加快经济发展、摆脱贫困的愿望,当时有两个原因导致拉美国家走上举借外债发展的道路:一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内储蓄率低,资金匮乏;二是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,美欧经济陷入“滞涨”,经济衰退和低利率环境导致资金大量从美欧流出,加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、金融自由化水平提高等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。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拉美地区,据统计,1970-1982年间拉美地区的外债总额由212亿美元攀升至3287亿美元,墨西哥、巴西、阿根廷等国外债余额占GDP比重超过50%。
1979年伊朗革命和1980年两伊战争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,通胀飙升。1979年保罗·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以后,采取了坚决抑制通胀的货币紧缩政策,利率水平大幅提高,开启了第一轮美元加息周期,吸引了国际资本回流美欧地区。拉美国家还本付息负担加重,1982 年国际商贷利率一度高达21%。同时,美国利率水平提高,导致美元指数攀升,大宗商品价格大跌,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拉美国家贸易条件恶化,还债能力被严重削弱。依靠借债发展起来的国内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,缺乏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,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功,但在后期亏损状况加重。
从1982年开始,资本大量流出拉美地区,墨西哥、阿根廷等国先后花光了外汇储备,无力继续偿还债务,拉美债务危机全面爆发。受危机影响,拉美国家经济受到重创,失业率和通胀攀升,货币普遍贬值,“辛辛苦苦若干年、一夜回到解放前”,落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